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战国时期各个民族间的权谋斗争。秦策作为其中的重要章节其中一个,详细叙述了秦国的军事策略与外交活动。这篇文章小编将呈现秦策二的原文及其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一历史片段。

原文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 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翻译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要将战车派遣到三川地区,以此窥伺周朝的动向,这样我岂不是可以名垂青史吗?”甘茂回答说:“请让我出使魏国,约定共同攻打韩国。”秦武王命令向寿随同出使。甘茂到达魏国,告诉向寿:“无论兄弟们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已经同意了我的请愿,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出兵。等事务成功后,所有功劳都归于无论兄弟们。”向寿回去向秦武王汇报,秦王于是去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达后,秦武王询问其中缘由。甘茂回答说:“宜阳一个大县,上党和南阳的财富在这里长期聚积,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现在大王要经过重重险阻,千里迢迢地进攻它,实在是困难啊。我听说张仪在西部并吞了巴、蜀地区,北取西河,南占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称赞张仪的才能,而是赞颂先王的明智。魏国文侯派乐羊将军攻打中山国,花了三年才攻下,乐羊回国后却自夸战功,文侯拿出揭发乐羊的书信让他看,乐羊两次拜谢说:‘这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主君无论兄弟们的力量啊。’我现在只是客居于秦国的臣子,那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抱着对韩国的偏见,必然会影响到无论兄弟们,大王,无论兄弟们如果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是欺骗了魏国,而臣也会因此受到公仲的怨恨。

曾子在费地的时候,有人以同名的理由控告他杀人,曾子的母亲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即便遭到多次谣言的影响,曾子母亲最终还是因恐惧而逃离。如今我的才能与曾子相比较尚不及,然而大王对我的信任远不及曾子母亲对他的信任,假如无论兄弟们的信任也动摇,那我该怎样做呢?”

秦王说:“我不会听信怀疑,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通过盟约巩固了他们的关系。果然,甘茂开始攻打宜阳,却历时五个月未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在秦王面前争论这场战斗,秦武王本想听从他们的意见,便召见甘茂。甘茂回应说:“息壤的盟约还在。”于是秦王下决心支持甘茂最终攻下了宜阳。

拓展资料

《战国策》的秦策二不仅揭示了甘茂的智慧和高超的战略眼光,也展现了当时各国间复杂的政治博弈。通过与秦王的盟约与对比曾子的故事,甘茂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故事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决策时,信任和策略的重要性,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