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规划是主观的物品,规划制定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为此,在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经过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如下。 1.科学性制度 所谓
安全管理规划是主观的物品,规划制定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为此,在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经过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如下。
1.科学性制度
所谓科学性制度,是指企业所制定的安全管理规划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有理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主动地按照规划的要求办事。相反,如果安全管理规划不科学,甚至从根本上违背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那么,这样的规划就很难被人接受,即使通过某些强制的技巧和手段贯彻下去,也很难实现规划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安全管理规划编制人员必须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使每一项规划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统筹兼顾的制度
就是指在制定安全管理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到规划对象体系中所有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到规划对象和相关体系的关系,按照它们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筹划。这是由于,安全管理规划的目的是通过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安全决策目标;而体系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在于对象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中,有的环节、有的项目关系到企业提高的全局,具有战略意义。对于这些重点,要优先保证它的提高。然而也不能只顾重点忽视其他,没有非重点的提高,就不会有重点的提高。
要处理好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然而扩大再生产不能离开简单再生产孤立进行,扩大再生产更不能离开安全生产,否则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失掉了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在对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分配时,既要满足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又要满足适当的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还必须要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再次,要处理好民族、地方、企业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的制度,一方面要保证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地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3.积极可靠的制度
即制定安全管理规划指标一是要积极,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要尽力安排,努力争取办到;二是要可靠,规划要落到实处,而确定的安全管理规划指标,必须要有资源条件作保证,不能留有缺口。坚持这一制度,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正确结合起来,使安全管理规划既有先进性,又有科学性,保证生产、安全、效益持续、稳定、健壮地提高。
4.留有余地制度
即所说的弹性制度,是安全管理规划在实际安全管理活动中的适应性、应变能力和与动态的安全管理对象相一致的性质。规划留有余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经过努力也达不到,既挫伤规划执行者的积极性,又使规划容易落空;二是资金和物资的安排、使用留有一定的后备,否则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天然灾害等不测情况。应当看到,任何规划都只是预测性的,在规划的执行经过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大众事先预想不到或者无法控制的事件,这将会影响到规划的实现。因此,必须使规划具有弹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
5.瞻前顾后的制度
就是在制定安全管理规划时,必须有远见,能够预测到未来提高变化的路线;同时又要参考以前的历史情况,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为实现安全管理规划的目标,合理地确定各种比例关系。从体系论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保持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因此,作规划时,必须对规划的各个组成部分、规划对象与相关体系的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任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目前与长远之间的平衡。
6.群众性制度
安全管理规划职业的群众性制度,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规划的经过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讲形势、讲任务、提难题、指关键、明是非;要放手发动群众,揭矛盾、找差距、定措施。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经验和安全职业智慧才智,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安全管理规划,也才能激发职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觉地为安全目标的实现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