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颐和园历史典故讲解?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中一个,其历史典故源于乾隆皇帝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参观了寿春园,深受其影响。回到北京后,乾隆皇帝下令仿建寿春园,取名&34;颐和园&34;,意为养心和谐的园林。颐和园的修建历时长达了15年之久,是乾隆皇帝晚年的休闲胜地。然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颐和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后经清朝灭亡之后,这座壮丽的园林得到了修复和恢复,并于1998年被列为全球文化遗产。
二、颐和园有哪些历史典故?
回答如下: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有许多历史典故与之相关。下面内容是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
1.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其母慈禧太后而修建的“万寿山庄”。庄内有一座建筑名为“颐和堂”,取意“和谐共处”。
2.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下诏将庄园改名为“颐和园”。其中“颐和”一词取自《论语·子路’里面的“颐之思民也”。
3.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颐和园并将其洗劫一空。此事件被称为“圆明园之役”,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痛点其中一个。
4.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颐和园再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园内建筑被焚毁。
5.1981年,颐和园被列为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被列为全球文化遗产。
6.颐和园内有许多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寿堂”。乐寿堂的铜顶上有一只鸟,据说是慈禧太后的宠物鹦鹉的形象。
7.在颐和园的西部有一座名为“长廊”的长廊,长达728米,是全球上最长的画廊,被誉为“全球第一长廊”。
8.在颐和园的东部有一座名为“宝琉瓦洞”的洞穴,据说是乾隆皇帝的秘密藏宝地。
这些历史典故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座充满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古代皇家园林。
三、颐和园修建历史及相关典故?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
乾隆十五年,为筹备母亲孝圣皇太后的60大寿,乾隆皇帝下令把原本的湖拓宽,把挖湖土方堆筑在瓮山之上,又把湖、山分别改名为昆明湖与万寿山,以这一湖一山为基础,修建了宏大的清漪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颐养天年,重修清漪园,并取“颐养太和”的意思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为了满足帝王成仙、长生的幻想,颐和园的每片水域当中建造了三个人工小岛用来模拟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使园林有“仙境”的寓意。
四、颐和园历史?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历时15年竣工。它位于北京西郊,距离城区15公里,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全球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自宋辽时期便是北京城的风水宝地,历朝历代均受到皇室的重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早在建园之前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
在历史上,颐和园曾多次遭到破坏和修复,但至今仍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格和文化遗产价格的园林。
五、「颐和园」一个何景点,有何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颐和园是全球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其中一个,园区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三山五园”其中一个。颐和园也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自公元1151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历朝历代均有修建。直到1750年乾隆帝为庆祝母亲的寿辰大规模改建扩建才形成今天规模,乾隆命名为万寿山、昆明湖,环以围墙,称清漪园。
清漪园建于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毁于1860年(咸丰十年)。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在度过荒凉寂寞的二十六个春秋后,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衙门办公经费3000余万两银子加以重建,取“颐养冲和”之意,改称颐和园。1900年复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重修,即现存规模。
颐和园东宫门
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中间正门供帝、后出入,称为“御路”。匾额“颐和园”三个字为光绪皇帝题。
仁寿殿
仁寿殿是进入东宫门后的第一座建筑群,清漪园时期原名勤政殿,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年间(1888)重建,改名仁寿殿。
颐和园的假山都是太湖石,建筑木材来自全国各地。万寿山上的松树显露着黄山青松遒劲的风骨,接天映日的荷花荡漾着水乡荷塘清凉的气息。除了苏杭风光,各地著名的风景也在这里汇集。
这块太湖石是从睿王园(现北京大学芍园)迁移过来的,放在这里起到屏风的影响,在园林艺术中叫障景。它的形状很像拱手作揖的老寿星,很受慈禧太后的喜爱。
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所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当年他就是在仁寿殿面见康有为,君臣二人密谈两个多小时。
仁寿殿和它的配殿及九卿房构成了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这里本来是亲政后的光绪皇帝来园时处理政务的地方,然而大众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却是慈禧太后的印记。
大殿前著名的瑞兽麒麟铜像,后边两侧是铜龙铜凤。
仁寿殿还是慈禧太后接见外国使节夫人的地方。然而欢迎宴会在旁边的配殿举行,由皇后和女官负责招待,慈禧并不在场。然而宴会上特意准备了西洋餐具,这使得使节夫大众觉得慈禧太后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不近人情。
慈禧太后为了显示她的权威,特意颠倒了龙凤的位置,凤占据中间的尊位,龙在侧面,旁边还有香炉。
玉澜堂
玉澜堂在乾隆时期又称办事殿,乾隆皇帝游园时,临时在此办理紧急的公务。嘉庆皇帝也在此办过公。戊戌变法失败前夕,光绪皇帝在玉澜堂接见过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光绪升他为候补侍郎。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关在中南海的瀛台。每当慈禧太后来颐和园的时候,也会把皇帝一起带来,软禁在玉澜堂。玉澜堂成了光绪皇帝的监牢,其中放着光绪皇帝的紫檀宝座。
光绪皇帝在玉澜堂期间,时常敲小鼓解闷。陪伴他的除了太监就只有几只小兔子。玉澜堂配殿后都筑起了高墙,皇帝无法外出。通往皇后宜芸馆的路也被阻隔,这使得光绪连自己讨厌的冤家皇后也见不着了。政治上的打击让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光绪皇帝越发虚弱。而且一见到慈禧他就紧张、抑郁,脸色更加难堪。
慈禧请最信任的太医给光绪治病,还把皇帝身体不好的事务昭告天下。其阴险用心不言而喻。
玉澜堂里摆满了介绍西方政治历史的书籍,据说光绪还曾潜心进修英语。大众从光绪帝订购的书单和这些用功的迹象猜测他对未来还是存有愿望的。光绪皇帝的书单包括很多日本宪法类书籍,欧洲近代政治史、万国舆图等,甚至还有孟德斯鸠的作品以及中英词典等。
宜芸馆
宜芸馆是玉澜堂的附属建筑,为光绪的皇后——隆裕在园中居住的地方。院内嵌有十块乾隆临摹的书法真迹。
德和园
德和园仿照故宫畅音阁而建,是一组专供清朝帝后看戏用的建筑群。清漪园时期并没有德和园大戏楼,它是中国现在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戏楼。
现在德和园内设有定点演出,包括编钟表演、古代乐舞和京剧片段。德和园最后一间院落的正殿叫庆善堂,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奥古斯塔·柯尔曾在这里为慈禧画像。
为了给慈禧画像,柯尔在颐和园流连了十个月。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柯尔后来在回忆录中详细描写了在颐和园的经历。她是乘坐中国古典的轿子进入颐和园这座神秘的离宫中,一直被抬到乐寿堂。
慈禧太后邀请柯尔在德和园看戏,当时的德和园内部还有操控京剧演员表演上天入地的装置,现在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复看到。
慈禧的京戏爱慕极大地促进了京剧的繁盛,杨月楼、谭鑫培等名角儿都曾在此演出。
乐寿堂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日常起居的场所,乐寿堂内部还有外国传入的吊灯。建筑原本是两层,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因财力不足复建仅一层。
乐寿堂的偏院永寿斋是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所。
败家石
乐寿堂前这块巨石,宽两米,高四米,重达20多吨,它产自北京房山。最早是明代官吏米万钟发现了它,决定不惜成本把它搬运回家。结局石头刚运到半路,米万钟就耗尽了所有家财。因此大众称它为败家石。
后来乾隆皇帝也看中了它,要把它作为乐寿堂前的屏风。由于石头太大,为了把它搬进来,乾隆甚至不顾太后反对拆掉了院门。后来这块巨石重新被命名为“青芝岫”。意思是青色的灵芝形状的石头。
从房山搬来的青芝岫成了清漪园(颐和园)中最有故事的一件摆设。
昆明湖水师学堂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并起到贯穿整个景区的影响。
长廊里每个亭子的距离是三百步,属于常人最佳的散步距离。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共计14000余幅。长廊彩画题材包括花卉翎毛、人物典故、山水风景,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
颐和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游廊绘画的画稿很多出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之手。也有不少彩画的内容迎合慈禧喜欢的戏文,甚至由她钦定。
现在大家看到的彩画,大部分是1978年修缮长廊的时候绘制的。
听鹂馆
听鹂馆位于长廊西端,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而得名听鹂馆。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也是慈禧太后当年赏戏和饮宴的重要场所。
听鹂馆的戏台与一般戏台不同,它是坐北朝南。
现在听鹂馆是专营宫廷菜系的著名饭庄。
清晏舫
清晏舫也叫石舫,坐落在昆明湖西北部水中,是著名的水上建筑。始建于1755年,乾隆引用唐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
舫上中式舱楼1860年被毁,1893年按照慈禧的喜好重建成西式,取“河清海晏”之意,定名清晏舫,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
现在的舱楼看上去是石材建成,其实它是木料结构,画上大理石花纹而已。
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特别巧妙。
万寿山中路
这里地处颐和园的中心位置,从昆明湖北岸的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九个层次,层层上升。
排云殿
排云殿是向慈禧祝寿的地方,内部陈列还保持着当年的原状。它是复修颐和园期间重建的最大工程,一个工人做工一天叫一个工,排云殿光是内部装修就用工二十七万五千七百二十四个。
排云殿的店内面积就有800平方米。
佛香阁
佛香阁是颐和园里规模最大的建筑,专供皇室烧香之用。它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台基宝山而筑,在此基石上耸立起的佛香阁分外醒目,它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
佛香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
佛香阁内第一层为千手千眼观音,第二层是乾隆时期三世佛像。
1860年,佛像毁于英法联军纵火。修建颐和园时重塑的泥胎佛像也在后来的“十年”中被损坏。多年来一层的佛像一直空缺。后来大众在北京西城区一所寺庙的夹壁墙内发现一尊巨大佛像,与记载中的佛香阁观音像特别相似。几经周折,这尊重达万斤的大佛在1989年9月29日安于佛香阁一层。
这尊来历神秘的大佛为全铜制成,高五米,有十二面二十四臂。经鉴定它的历史已经有四百多年,远远长于这座园林的历史,为大明万历年间的造像。
令人惊讶的是该千手观音无论是大致尺寸还是神态都与佛香阁珠联璧合,跟定制的一样合适。唯一遗憾的是千手观音头顶上的化佛已经缺失,只剩下底座。
不过在颐和园的仓库里还保存着一个小铜佛,那是游人在昆明湖游泳的时候打捞上来的。大众突发奇想,把小佛放在千手观音的头顶上,两尊像居然配合地天衣无缝。这两尊佛的奇缘就成了颐和园的盛世佳话。
佛香阁俯瞰
远远望见南湖岛。
万寿山昆明湖碑
佛香阁东侧高达十米的石碑,立于1751年,为乾隆手书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记述了开掘昆明湖的情况。该碑记录了翁山西湖工程(即颐和园前身清漪园)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孝圣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因此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乾隆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就是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为笃信佛教的母亲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也早在乾隆的规划当中。
五方阁及铜亭宝云阁
佛香阁西侧为五方阁,内有著名的“铜亭”,即宝云阁,是一座完全用铜铸造的建筑,用铜重414000吨,高5.7米,由数万个铜部件组成。它看上去与木结构建筑完全相同。建造宝云阁铜亭时的实际用铜量和预计用铜量非常接近,几乎没有浪费。可见其工程管理的缜密。
经过两次列强劫掠后,现在仅剩铜亭和供桌。
建造铜亭的时候,有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还有负责工料核算的算房。凡工价银超过五十两,料价超过二百两,要奏请皇帝批示。宝云阁内侧墙壁上详细记录了工程负责人以及各位工匠、工种的名字,这来自工程职责承包和追究制度,如果发生质量难题,施工人员连带负责的官员都要被追究职责。
宝云阁转轮藏
宝云阁和转轮藏是清漪园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据记载,当年宝云阁和转轮藏采用招商的方式,分别承包给两家建筑队。把竞争机制引入了皇家工程建设,而且两者的海拔高度完全一致。这在缺乏先进技术的清代怎样达到这样的精确度现在还不得而知。
众香界
佛教建筑“众香界”为佛国地名,是智慧海前的琉璃牌坊。它和智慧海都位于佛香阁上方中轴线最高点,这两座建筑都是砖石结构,未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但外部琉璃佛头多被捣毁。
智慧海
佛教建筑,智慧海指佛的智慧无边,居于万寿山中峰之巅。智慧海也称无梁殿。
万寿山东路
集中了颐和园两大精品建筑,以谐趣园和景福阁为主。
谐趣园
谐趣园是对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的移植,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被称为“园中之园”。在嘉庆之前,谐趣园叫做惠山园。它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的收获。
景福阁
景福阁是万寿山东部建筑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景观。与山下的大戏楼、文昌阁同处一条轴线。
万寿山西路
万寿山西路追求天然、清净境界,因此西路的楼阁也比较注重与天然的融合借景。
画中游
万寿山前西部一处极有特色的建筑群,建于乾隆年间,后被英法侵略者焚毁。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令人重建。
1932年,画中游被军阀之子倪道杰租下。由于建筑残破,他不得不自己出资修整。
景区前端是八方重檐的澄辉阁,它是画中游建筑群的点睛之笔。
湖山真意
一座五间敞轩,也是八国联军烧毁后光绪重建。
万寿山后山
万寿山后山对应颐和园北宫门,不同于前山富丽伟大的宫廷格局,后山体现佛教圣地与苏杭民风两部分。
澹宁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也是颐和园明清宫廷家具珍品陈列室。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未予修复。1996年经多方论证,在原址上依原样复建。
苏州街
乾隆年间称之为买卖街,是一条古代商业街。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遨游,店员均由太监充任。1860年被毁后,仅存泊岸遗址和小桥两座。还有鸣佩斋、吐云号、步云斋等30余家铺号。
店铺的铺面都朝河而开,可以在船上购物。
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是后山的主要景观,为藏式建筑喇嘛庙,中轴线有香岩宗印之阁。它是由19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后,一百多年这里都是一片废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重新整修。
根据佛经的描述,在佛所居的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形状多不相同,分别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月形。
四梵塔
四梵塔环绕在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
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中为南湖岛,东侧由十七孔桥相连东岸及东宫门景区,北侧远眺万寿山及长廊景区,西侧则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南湖岛
昆明湖按位置分为南湖和西湖,位于南湖中的岛叫做南湖岛。慈禧曾在此观看北洋海军演习。其实颐和园上的三座小岛分别象征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
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原型是湖北的黄鹤楼。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为清乾隆年间造,是园内最大的石桥,长150米。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致共544个比卢沟桥还多了59只。
十七孔桥桥长150米,宽8米,从中间向左右两侧数都是九个桥孔。九为最大,象征皇家的尊严。
廓如亭
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东端,面积130平方米,由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重檐攒尖顶,乾隆年间修建。它是颐和园最大的亭子,它由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共同支撑。
铜牛
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有“永镇悠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祥福的意思。清乾隆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
文昌阁
文昌阁在铜牛的北侧,是城关式建筑。上有十字形二层阁楼,供奉文昌帝。道教将文昌帝尊为功名利禄之神。它与供奉关羽的庙宇相对应。
两只铜狮是从畅春园挪来的。
知春亭
知春亭位于文昌阁西北的湖岸边,是颐和园里最先感知春意的地方,也是昆明湖东岸很理想的观景场所。
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是元丞相,契丹族人,蒙古名臣。乾隆拓挖昆明湖时因影响其墓地,特迁移至此并修建祠堂。
西堤
清乾隆时期仿西湖苏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桥、避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西堤很长,走起来要一两个小时。这里栽种的柳树也和苏堤相同。
绣漪桥
绣漪桥是西堤柳桥之最,也是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此桥修建如此之高,是由于乾隆皇帝乘龙舟从颐和园前身清漪园前往玉泉山静明园需从此桥经过。
资料来自实景拍摄和纪录片、文献内容
相关链接:周游天下行纪
周游天下行记文档总览清单!
六、颐和园历史趣闻
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其中一个,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其中一个,同时也是全球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特殊,景色优美,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其中一个。在颐和园这处历史名园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趣闻。
颐和园的建造历史
颐和园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孝庄太后,下令在北京郊外的万寿山上创建一座皇家园林,经过多年的辛勤勉作,最终建成了如今的颐和园。颐和园曾多次遭受兵火之灾,但在历次修复和保护下,依然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魅力。
颐和园的特殊景点
颐和园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昆明湖、佛香阁、十七孔桥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昆明湖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人工湖,水域辽阔,景色宜人;而佛香阁是一座仿照苏州园林风格建造的楼阁,内部陈设精致,展示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颐和园的历史趣闻
颐和园中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佛香阁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曾在佛香阁与他的一位宠妃共度春宵,并留下了“佛香阁”的名号,以纪念这段美妙时光。而在颐和园的建造经过中,还存在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传说为颐和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名园其中一个,不仅是一座秀丽的园林,更是承载着丰盛历史文化的载体。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享受天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七、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八、颐和园大殿历史?
宜芸馆在光绪之前一直是藏书之地,可到了光绪时,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光绪的皇后——隆裕的住所了。
九、颐和园廓如亭典故?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在十七孔桥东端。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搭配得天衣无缝。清漪园时期,南湖岛上建有三层的望蟾楼阁,望蟾楼阁与东堤上的廓如亭、水面上的十七孔桥共同构成了高楼、长桥、巨亭,起伏有序,颇为壮观的巨型风景。
廓如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当时的东堤尚无园墙,廓如亭不仅能四面观景,还有守护园林的影响。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廓如亭,沿用了清漪园时的旧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粘修重檐廓如八方亭一座,补齐间有无存装修。八方月台一座并物品南面踏跺两座,周围押面上宇墙粘修补安棚,木装修找补画活。内檐细装修除新做其余水磨光亮具新。
1951年整修。1955年油饰,为节约大赤金,金线大点金改为墨线大点金。
1963年安装避雷设备。19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多次整修油饰。
十、颐和园众香界典故?
在佛香阁的北面山坡上,耸立著众香界和智慧海,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5)。众香界是佛国的地名,是一座砖筑琉璃贴面作装饰的牌楼。智慧海是一座全部结构用砖造的建筑,不用梁柱承重,俗称无梁殿。建立在万寿山的最高处,建筑屋顶、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殿内供有观音和菩萨像,用五色琉璃包身的外墙,上面嵌满了琉璃小佛像,共一千一百一十尊,在阳光照耀下,这两座琉璃贴面的建筑色彩艳丽,光彩夺目。1900年,壁面琉璃佛像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