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襄公祖先?
宋襄公的祖先是微子启。
微子启,子姓,名启,宋国第一代国君。商王帝乙的长子,帝辛纣的同母兄。
帝纣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微子启逃亡在外。周灭商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见微子启一心归顺,平定“武庚叛乱”有功,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宋国在战国后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公室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二、怎样评价宋襄公?
周武王伐纣,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族旧部,不料他在武王死后不久勾结周武王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乱,周公旦历时三年平乱,周朝终于恢复了太平。
平叛后武庚已死,但商族诸部还需有人管理。最后成王封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于宋,管理殷商诸部。封爵为公爵,微子启即为宋国的第一任国君。
宋国位于河南商丘,周边小国林立,在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权威还在。各国间倒还相安无事。到了周厉王时期,由于他不事政事,横征暴敛,国人起来赶走了他。这即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历史有明确记年的开始。从此以后,周王失掉了民心,其后的周幽王更是直接将江山玩完,西周灭亡。
平王被迫东迁洛阳。东迁后的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已失掉了权威。于是几许较强的诸侯国国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天下诸侯。此时的周王只能诏告天下,认可此事。先是齐桓公成为了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召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人马打到齐国,齐人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向来叛逆的楚国交战,结局被楚国所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再一次与救郑的楚国相遇。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完全可趁楚国渡河中立足未稳之时发动进攻,但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军渡完河整理好队形后再战,结局身受重伤大败而归,次年伤重而亡。
宋襄公为了愚蠢的”仁义”送了命,也成了千古的笑柄。
三、宋襄公的成语典故?
筑台望母”典故:
宋襄公的母亲是卫国人,而卫国遭受了敌人的攻击,仅仅只剩下几千人从战争中幸免,宋桓公与夫人将这些人收留并安顿下来。宋桓公夫人请求宋桓公出兵支援卫国,然而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没有得到允许。最后宋桓公以夫人讨论国事的罪名把她休了。
宋桓公夫人一心帮助家人保家卫国,最终卫国得以恢复实力,但宋桓公夫人却再也不能回到宋国了,她与儿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由于思念母亲,宋襄公想出修筑望母台的办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亲从卫国接回宋国,那么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忠,然而如果一辈子都让母亲沦落在外那他这个儿子就是不孝。他便在宋国临近卫国的地方修建了望母台,这样一来忠孝两全,一箭双雕。
百姓听闻宋襄公由于思念母亲想要修筑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激,很多人前来帮忙,结局只用了五天的时刻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后每到母亲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总是会到望母台上来遥望母亲。
四、宋襄公打仗成语?
答:仁义之师,退避三舍,运筹帷幄,…
五、宋襄公为巫山典故?
典故是巫山云雨。
该典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也作“朝云暮雨”、“云雨巫山”。唐.李白《清平调》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六、宋襄公和商汤关系?
宋国在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宋国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其中一个。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
宋襄公是商汤的后代。
七、宋襄公怎样登上王位?
宋襄公的上台,还真有一个“仁义”故事。他是家里的嫡子,原本还有一个哥哥叫做目夷,但由于宋襄公是嫡出,因此王位继承非他莫属。但宋襄公却不接受,坚持要将王位让给目夷,但目夷也不接受这个想法,认为宋襄公比他自己更“仁义”,宋襄公僵持不下才勉强答应了。
但宋襄公仁义的成色怎样,大家往往疏忽了另外一个故事。宋襄公是周朝不多的搞过“人牲”的国君其中一个,而且还是拿别国的国君来做“人牲”。
这个故事记载小编认为‘左传’里面。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在曹南召集诸侯会盟,打着他“称霸”的算盘。只有曹、邾、滕、鄫四个小国愿意来。等到会盟正式开始的时候,只有曹、邾两国的国君按时参加,滕国国君迟到,鄫国国君干脆借故不来。宋襄公暴怒(这回不提仁义了),当场下令扣押了迟到的滕国国君。听说滕君被扣押,心生恐惧的鄫君还是赶来参会。结局刚一到会场,宋襄公就命令邾君把鄫君押到睢水郊外杀掉,作为人牲,去祭祀东夷的神庙。
八、何叫宋襄公式?
宋襄公式即为愚蠢。
宋襄公一个仁义的人,同时他的仁义也成就了他愚蠢的名声,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这样看。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战于泓水。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宋襄公手下的大臣司马子反建议他趁楚军半渡一举击溃楚军。宋襄公不许,说:“正人君子,不应趁人之危。”
楚军渡河上岸,阵脚未稳之际,司马子反又建议宋襄公出击。宋襄公说:“不鼓不成列”,要等他们列好阵堂堂正正的和他们打上一仗,这才是君子所为。
结局,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也由于身中毒箭,几许月之后丧命。
《淮南子’里面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於古为义,於今为笑。”,因此按照古礼,宋襄公是“仁义”的。
那个时候的战争,看重的不是“战术”,而是礼义。春秋时的战争都是车战,双方约好时刻、地点。到了之后,列阵,擂鼓,双方驱车冲击对方,接着分出胜负。
九、宋襄公继任者?
宋成公,子姓,宋氏,名王臣,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襄公之子,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由于宋成公之父宋襄公善待晋文公,曹、卫羞辱过晋文公,晋文公为报私仇,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子御杀了宋成公的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宋国国君,史称宋后废公。之后,宋国人又杀了宋后废公,立宋成公的小儿子杵臼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昭公。
十、宋襄公的战场礼仪是何
宋襄公的战场礼仪是何
战场礼仪对于一个军队和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传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信,也能够提升战斗士气和团队的凝聚力。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重视战场礼仪,以此来展示他们的统治能力和文化水平。其中,宋襄公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战场上的礼仪更是引人注目。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宋国的实力和统治地位。他不仅重视战争的准备和指挥,也注重战争中的礼仪和仪式。宋襄公认为,战场上的礼仪不仅能够展示统治者的威严,更能够提升战斗士气,激发士兵的战斗力。
1.在战斗前的准备中体现礼仪
宋襄公认为,战场上的礼仪应该从战斗的准备中开始体现。他注重士兵的动员和激励,会在战斗前向士兵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为民族和民族争光。同时,他会亲自检阅士兵的装备和战斗准备情况,以确保士兵们在战斗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战斗中注重士兵的安全和福利
宋襄公非常重视士兵的安全和福利。他在战斗中会提供充足的补给和医疗支持,确保士兵们能够在最佳情形下投入到战斗中。同时,他也会设立退兵的制度,鼓励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回到后方休养,以便能够早日康复并再次回到战场上。
3.战后处理礼仪
在战斗结束后,宋襄公也非常重视战后的处理和礼仪。他会亲自慰问受伤的士兵,并且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荣誉。同时,他也会举行盛大的胜利仪式,以表达对士兵们的感激之情,并且庆祝胜利的到来。
4.与敌方的礼仪
在与敌方进行交战时,宋襄公也注重与敌方的礼仪。他认为,与敌人的礼仪和对待应该体现君子之风。即使在战斗中,他也会尊重敌方的将领和士兵,并且在对待俘虏时予以尊重和抚慰,以展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统治者的风度。
5.关注民众的感受
除了战场上的礼仪,宋襄公也非常关注民众的感受。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应该关心和体谅民众,而不仅仅是注重战争和征战。在战斗期间,他会亲自探望战斗受伤的民众,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他也会宣扬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以争取民众的支持和领悟。
宋襄公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在战场上注重礼仪的操作。他通过战前的准备、战斗中的安全和福利、战后的处理、与敌方的礼仪以及关注民众的感受,展现了作为一位统治者的威严和风度。他的战场礼仪不仅传递了统治者的权威,也提升了士兵们的士气和团队的凝聚力。